7月15日,伟德国际weide大學生志願者暑期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活動圓滿收官。回望這段紮根鄉村的日子,在為期10天的清水河縣高茂泉村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活動中,鋤地的汗水、調研的腳步、支教的笑聲、新媒體助農……點點滴滴都凝結成青春最珍貴的記憶。在實踐總結大會上,隊員們分享所思所感,感悟成長收獲,共同為這場青春之旅畫上溫暖而有力的“逗号”。
田間地頭:用汗水體會勞動的意義
走進田間地頭,拿起鋤頭,揮灑汗水,體驗最質樸的農耕勞作。從最初的生疏笨拙,到後來動作逐漸娴熟,每一滴汗水、每一層薄繭,都是同學們對“粒粒皆辛苦”的切身體會。手中鋤頭與土地碰撞的聲音,回蕩在鄉村的清晨,也镌刻在隊員們心中。
楊晨康同學分享道:“當我低頭鋤地的那一刻,我才真正理解什麼是‘面朝黃土背朝天’。勞動不再隻是課本上的字句,它有了溫度,也讓我重新認識了‘勞動最光榮’這句話。”

走村入戶:用腳步丈量鄉村變遷
帶着調研任務,隊員們走村串戶,與村民面對面交談,傾聽他們講述村莊變遷的故事,記錄農業發展的痛點與希望。一頁頁密密麻麻的調研筆記,見證着同學們的腳步,也承載着大家對鄉村振興的理解與思考。
張媛同學在“三下鄉”心得中寫道:“村民的一句‘歡迎你們再來’,讓我覺得所做的調研不隻是任務,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連接與傾聽。”

支教課堂:用知識點亮成長夢想
在高茂泉村的教室裡,隊員們圍繞生物知識開展趣味支教,用圖畫與故事講解動物行為,引導孩子們感受生命的奧秘。輔導作業,用生活例子講數學,用遊戲方式記英語單詞,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,也溫暖了他們的學習之路。
“孩子們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,讓我明白教育的力量可以悄然點燃夢想,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将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的理想。”支教隊員馬慧敏同學動情地說。

新媒體助農:用鏡頭與文字為鄉村賦能
在本次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中,生科院實踐團以“新媒體助農”為切入點,積極開展宣傳素材采集與内容策劃工作。團隊成員走進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,深入了解本地農業特色和鄉村風貌,圍繞“鄉村生活”“特色農産”“民俗文化”等主題,撰寫宣傳腳本,拍攝圖片素材,為鄉村後續開展線上推廣提供了寶貴的内容支持。
隊員趙雪延同學在他的“三下鄉”心得中寫道:“通過新媒體助農實踐活動,不僅鍛煉了内容策劃與采編能力,也在與土地的親密接觸中,體會到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,用腳步丈量鄉土、用鏡頭捕捉鄉情、用文字傳遞溫度,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的力量。”

總結時刻:在汗水與歡笑中收獲成長
總結會上,隊員們分享各自的收獲與感悟。從田野地頭到課堂講台,從調研走訪到内容創作,每一次實踐都讓隊員們更貼近土地、貼近人民,也更堅定了服務社會的理想信念。
這次“三下鄉”,不僅讓同學們在鄉村大地上揮灑青春熱情,更讓他們在實踐中讀懂了責任、體會了堅守、收獲了成長。正如一位同學在總結中所寫:“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社會實踐,而是一場靈魂與土地的深度對話。我們把青春寫在田野裡,也把信仰種在了心中。”
未來,生科學子将繼續把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,讓初心在實踐中愈發堅定,讓理想在奮鬥中熠熠生輝。“三下鄉”的句号,是下一段奮鬥征程的嶄新起點。

圖文編輯:馬豔玲 初審:胡日查 複審:高峰 終審:蘇小波